钱币收藏网

第一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 第三套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 第五套人民币
纸币收藏

唐代帝王与图书收藏

来源:百分钱币收藏网 编辑: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0-26
      提起中国古代的图书收藏,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是那些热心于文化亊业的帝王。这不足为怪,因为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田活动,都是和一些帝王的名书收藏名宇联系在一坏乐非常的。如,汉武帝时期就是如帝刘彻看到“书缺简脱,礼”的状况,很感慨地说广我为此担忧!”于是制定了征集天下图书的政策并加以施行,首先开启了献书之路,收到的成效是很显著的;“诸子传说,皆集秘府。”在后人眼中,这成为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一项业绩,它当然和刘彻的名字永远地联系在一起了。

      帝王同图书收蒙关系密切不难理解。在封建社会里,帝 王掌握着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又是天下财富的最大拥有者, 如果其人有图书收藏意识,那么便完全可以借助权力财力以 行其亊。在权力推动、财力保障下的图书收藏,无论其深度和 广度,都将是任何个人无法比拟的。唐代的图书收藏为此做 了极好的注脚。
 
      在中国图书收藏的历史上,唐代是颇有特色的,尤以开 元年间成就最为突出。元人脱脱曾经写道历代之书籍,莫 厄于秦,莫富于陏唐。”在他之前的欧阳修也曾感慨地说道: “藏书之盛,典盛于开元。”他在列举了开元时期巨额藏书数 宇后发出这样的惊叹呜呼,可谓盛矣! ”在李唐王朝存在的 近300年间,为何国家图书收藏始终延续未断,并且在开元 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须从唐代 诸帝身上寻找锁钥。

      据史载,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 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文宗李昂、昭宗 李晔等,对图书收藏都曾给予过关注和支持,这种最高当局 的关注和支持,转化成了国家图书收藏活动的巨大内驱力。 那么,诸帝是怎样关注和支持图书收藏的呢?下面不妨概括 言之:
重视征集天下图书。在他们当政期间,都曾有过访书之 举,而最初树立起榜样的是李渊。武徳四年(621年),唐军平 定军阀王世充、占领洛阳之后,接收隋炀帝杨广经营多年的 宫廷藏书,接藿朝廷专派司农少卿宋遵贵将这批文化遗产装 船走水路运往长安,不意途经三门峡时发生了翻船亊故,所 载图书十分之七八掉进了黄河,损失十分严重。翌年,秘书监 令狐德棻有感于“丧乱之际,经籍逸亡”,便向皇上建议购募 图书,李渊拍板接受。这样便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图书征集, “数年间,群书略备”。可谓初战告捷。此后,太宗、髙宗、中宗、 睿宗、玄守等各朝,都和前世帝王一样,进行过图书征集工 作,均卓有成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昭宗李晔。他登上皇位时,李唐王朝气数将尽,军阀混战,天下板荡,他曾数次给军 阀挟持离开长安,性命朝夕难保。就是在这般极度恶劣的政 治环境中,他还能够把图书征集的事情放在心上。如派遗监 察御史韦昌范等“诸道求书”,他又接受臣下的建议,诏令收 回散落在京城制置使孙惟晟军中的内府藏书,放归原处,并 让那些昔时趁乱住进书库的乐舞艺人和军人搬往其他住地, 恢复了秘阁的本来“面貌”。

     在征集图书工作的具体运作上,朝廷也很重视,这主要 表现在:
    1擎派往各地购求图书的官员,一般政治身份不低,好办 事;业务上是内行,能识货。又都具有较高学识。如:睿宗录云 二年〖711年)二月所派出的访书使就是“京官有学行者’’;代 宗时期,受命到江、淮一带访书的苗发,在朝任都中员外郎, 又能写诗,被后世称誉的“大历十才子”之一。访书,这对官员 也是一种考验,行动不力、收效不显者,朝廷还要给予处分。 天宝年间,担任秘书正字、饮誉东瀛的大学者萧颖士奉命到 江南访书,因“淹久不报,为有司劾免”,便是一例。

     2.实行的是有偿征集办法。武德年间,“购募遗书,重加 钱帛”,付酬多少,史无明栽。而在代宗时期,曾以千金购书一 卷。按此,李渊付予一卷书的酬金恐怕也相当丰厚。如果书主 不愿将书出售的话,那便暂借缮写,用后归还。当然,这也付 给一定报酬,至于报酬数额,文献上未见具体记载。隋代是 “每书一卷,赏绢一匹”,唐时与此价码当上下不远。这样做, 比那以权压人、巧取豪夺要文明得多。更重要的是,这种物质 利益的驱动,使藏书者愿意亮出家珍,它在拓宽献书门路方 面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

       重视整理内库藏书。从各地征集到的图书运到长安 后,便进人了整理、检校过程。这项工作起始于贞观年间。太 宗命秘书监魏微写出四部群书,后来魏徵改职离岗,虞世南、 颜师古又受命继理其事。到了显庆年间,李治还想方设法“令 工书人缮写,计值酬庸,择散官随番仇校”等,促进工程告竣。
唐朝廷对秘阁藏书的整理、检校一直是重视的,这集中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藏书官署。武德初年设置的修文馆(后更名为弘 文馆、昭文馆,开元七年又复名弘文馆,开元十三年(725 年))设置的集贤殿书院(初为乾元院,后为丽正殿书院都是 国家级的图书收藏机构。朝廷对它们的业务职责有明确规 定。“详正图箱”,这是弘文馆的重要职责之一,而集贤殿书院 的职责是“刊辑古今之经籍”广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 滞,则承旨而征求”,政府有主管部门,并且业务范围明确,图 书的整理、检校便被纳人了朝廷政治运作的轨道,这对事业 的开展至为重要。

     2.委派朝廷离级官员主持其亊。据史载,武则天垂拱以后,弘文馆馆主皆由宰相兼领。开元初年规 定,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知院士”。从委任官吏级别之离也 可看出藏书机构在国家最高当权者心中的地位了。褚遂良、 刘祎之、范履冰等都先后担任过学士、大学士或直学士。张说 曾在集贤殿书院知院事,贺知章、陆坚、李泌、武元衡等都先 后做过学士。上述人物都堪称一时之选。内库图书的整理、检 校所以能取得成就,和他们的学识,才智及努力是分不开 的。

     3.供应优质的文房用具。整理、检校卷帙浩繁的内库藏 书对笔、墨、纸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对此,朝廷也给予了支持, 玄宗时期就做得颇好,“大府月给蜀郡麻纸五千番,季给上谷 墨三百六十三丸,岁给河间、景城、淸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 皮为笔材”。这就给图书整理、检校提供了物质保障。据唐书载,“开元时,甲乙丙丁四部书各为一库。……凡四库书, 两京各一本,共一十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卷,皆以益州麻纸 写。其集贤院御书;经库皆钿白牙轴,黄缧带,红牙签;史书库 钿青牙轴,缧带,绿牙签;子库皆雕紫植轴,紫带,碧牙签;集 库皆绿牙轴,朱带、白牙签”。对10万余卷图书进行如此精细的“包装”,所需材料的数量是巨大的,由此也不难看出当时 物质供应的充足了。

     李渊、李世民、李治等为什么这般重视和支持图书收藏 事业呢?这是因为他们都有文史方面的修养与爱好。如,李世 民即位后,“锐意经史”,李隆基多才多艺,尤其爱好文学;李 亨也有文才;李豫“幼而好学”。有文史爱好,便会对读书产生 兴趣,由此引发图书收藏意识是必然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的图书收藏意识影响及于臣 民,国家图书收藏带动了社会上的图书收藏。有唐一代涌现 出了许多著名的图书收藏家,如韦述“家聚书两万卷,皆自校 定铅椠,虽御府不逮”,王涯“家书数万券,侔于秘府”,王方庆 家“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蒋乂“藏书至万五千卷”。甚至连舞 枪弄榉的军人也有喜欢收藏图书的,如魏州大都督府长史田 弘正“于府舍起书楼,聚书万余卷”。社会图书收藏和宫廷图 书交相辉映,才构成了唐代图书收藏的全景图。

     图书收藏并非一种孤立的文化亊业,乃是社会文化整体 的一个分脉。如果把社会文化整体比作一台机器的话,那么 可以这样说,它永远是在政治的控制下运转的,这就决定了 它所具有的特质:与国家的兴衰隆替息息相关。唐代的图书 收藏事业正是这样。贞观、开元年间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繁 荣,国家强盛,天下安定,社会大环境极利于各项文化事业的 发展,因此图书收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态势。安史之乱 后王朝由盛而衰,国家进入多事之秋,图书收藏也就迭遭厄 运,以至于尽弃前功。大的厄运有如下几次: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军进人长安后,大肆抢 掠宫中金银财宝,内府藏书也未能幸免于难,“乾元旧籍,亡 散殆尽”。
黄巢农民起义军于广明元年攻陷长安后,放火 焚烧宫室,“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安史之乱后 100多年间积累起来的图书又一次化为灰烬,“囊时遗籍尺 简无存”。


     天祐元年(904年)闰四月,昭宗离开长安时,城内大乱, 内库藏书,“又丧其半”。国家动乱、干戈纷攘之际,不独朝廷藏书难以保全,就是 个人藏书也深受祸害。如韦述在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后,仓皇逃往南山避难,家中“经籍资产,焚剿殆尽”;萧颖士在无奈 的处境中,“藏家书于箕、颍间,身走山南”。为了保全自身,只 好置心爱的图书于不顾了。

      虽然,随着唐王朝的覆灭,一个时代的图书收藏也就揭 过了一页。但写在这一页上的内容,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大 规模的图书收藏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它和经济的发展并轨而 行,当然更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无论国家图书收藏还是个 人图书收藏,要得到发展并取得成就,上述条件是不可缺少 的。洪迈曾经说过:“今人观汉,隋、唐《经籍》、《艺文志》,未尝 不茫然太息也!”的确如此。研究唐代图书的聚散历程,笔者 产生了这样的强烈愿望:但思天下永远太平,永远不要有战 争,使人类文明的载体^图书再不遭厄运,让图书收藏事 业永远兴旺发达。


纸币收藏
纸币收藏
企业新闻| 在线留言| 在线反馈|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 产品支持: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金币总公司 | 中国集邮总公司 | 中华集邮联合会
  •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17063号-4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邮币卡市场 电话:15210093958 QQ:1641661717
  • 版权所有:百分钱币收藏网  2008-2023
  • 声明:网登载内容来自报纸、网络、新闻等等,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