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军阀侵略我国,迅速占领东北三省并进逼 华北,平津告急。为谋求故宫文物安全,几番争议,几经周折, 1932年决定,部分文物南迁。
南迁文物共分5批,自1933年2月开始,至5月23日结 柬,由马衡(院古物院长》、俞同奎(院总务处长)、吴瀛(院秘书)程星龄(院秘书)等分别担任各批监运。文物先存放上 海,南京库房建成后,全部运往南京,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 分院。 文物迁至南京仅半年,“七七亊变”爆发,于是再继续 迁移,分南、中、北三路西迁。西迁文物往往到一处之后,时隔 不久又要迁移,没有明确目的地,战火已烧遍了全中国。迁至 四川巴县、乐山、峨眉之后,那里屡遭敌机轰炸,只好一移再 移。有一部分迁到长沙、贵阳、安顺,有一部分迁到了柳州和 桂林。当时炮火烽烟,艰难险阻,土匪抢劫,库房临危,一名监 运职工牺牲,3名守卫士兵炸死,为保全文物,付出了巨大代 价。抗战胜利后,西迁文物东归,故宫文物未受损失。 但是,故宫的厄运又一次降临。由于文物南迁之争,引发 了轰动海内外的“易培基盗宝案”。当时易培基为院长,张继 为副院长。张继是国民党元老,同汪精卫关系密切,而与易培 基、李煜瀛、吴稚晖有过积怨。南迁文物运到上海时,故宫秘 书长李宗侗在上海办理此事,恰逢张继夫人崔震华也在上 海,两人话不投机,动手打了起来,种下了祸根。不久故宫处理非文物,卖了一部分金砂、银锭、皮货、茶叶等。临卖前公开 展览二周,崔震华看中了一件皮大衣,后来去买时已经卖掉 了,心中十分恼火。汪精卫、张继乘机唆使崔震华出面发难, 向法院起诉控告易培基。尽管这次处理非文物是经过院理亊 会讨论决定的,收人归基金会,处理品经过专家鉴定,监察管 理十分周密,但由于国民党内部的明争暗斗,有人利用它作 为攻击易培基、李煜瀛、吴稚晖的突破口,一时闹得群情惶 惑,疑困不解。易培基成了无事受害者,被迫辞职。后来忧愤 交加,含冤离开人世。他在故宫任职长达10年(1924~ 1933 年)为故宮博物院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易培基辞职后,由著名学者马衡教授接任院长。马衡是 浙江宁波人,著名金石学家,来故宫前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 门研究所导师。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任院理事会理事兼古物馆 长。当时紫禁城外朝部分属古物陈列所,内廷部分属故宫博 物院,很长时间前后不通。马衡多次提出合并的主张,多方呼 吁,几经催促,终成事实。马衡提出太和殿恢复历史面貌的主 张,撤去了殿内的大综合陈列,也撤掉了袁世凯的宝座。故宫 博物院成立后原只是保管陈列淸代皇宫原存物品,除购进新 莽权衡外,没有收进过其他文物。马衡院长指派王世襄经手 接收了三项文物,这是征集采访工作的开始。这三项文物中 有天津张园溥仪住宅的物品,其中有赵子昂《秋郊饮马图 卷》;有郭觯斋的藏瓷(宫中流散的);还有杨宁史所藏商周战 国青铜器。此外,还收购了几项文物,其中有唐写本王仁昀刊 谬补缺《切韵》和南宋宝庆刊本《四明志》的七、八两卷。这两 卷正是院藏《四明志》所缺的一册,得以散而复聚。北平解放 前夕,行政院指令故宫把珍品选择空运南京。这件亊极其难 办,不办不行,行政院有指令,且不断催促,若按此办理,很可 能运走后回不了故宮而遭流失。只有一个办法,这就是马衡 在开会布置和装箱过程中一再讲的“尽童精选,不能图快”, 他说:“藏品都很娇嫩,要求稳重妥当,保证不损坏,不要求 快,记住,不要求快”。 参与这项工作的朱家潛当时就同一起装箱的人说过:“我分析马先生的原话,不像真心要空运古 物,如果要真的包装,很快就能完成”。这件事吵嚷了一阵,没 见实行,航线停了,北平和平解放了。后来朱家滑问过马衡, 是不是一开始就不打算装运古物?马衡说我们彼此算是会 心不远吧! ”全国解放,马衡极力主张把南京被国民党运往台 湾后剩余的文物运回北京,派出了南下接收工作团,选择其 中宮廷原物品,如乾淸宫金漆宝座、“正大光明”匾额等精品, 分批运回了北京。这批文物在故宫恢复陈列后,观众和本院 职工都觉得如见故人。马衡在故宫博物院工作长达28年 0924~ 1952年》,1934年前任古物馆副馆长,1934年开始任 院长。受命于危难之秋,为避免战火摧残,筹划院藏珍品运往 内地;抗战胜利后办理迁返院藏文物,主持全院复原工作;解 放前夕拒不执行南京政府将故宫文物应变南迁,始终驻院坚 守岗位,确保故宫建筑和文物安全,解放后带领全院职工淸 除旧时代的影响,改造陈列展览,整顿库房管理;最后将个人 藏书、文物、著作、手稿等捐献国家,为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博 物馆亊业的发展,做到了鞠躬尽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