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收藏网

第一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 第三套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 第五套人民币
纸币收藏

方孔圆钱币的形制

来源:百分钱币收藏网 编辑:-1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1-07
    方孔圆钱又名方孔钱、孔方兄,一般指 钱体圆形而中间有方孔的铜质铸币,也包括形制相同的其它金属 铸币。为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最常见的铸币形式,是战国时園钱 的继承与发展。園钱中多为圆孔,也有方孔者。如燕国“明”字園钱,齐国“嗌四化”、“嗌六化”钱等。穿孔由圆变方的原因,一说是可以减少流通时穿索的磨损;一说认为便于钱坯毛边打磨工序的实施; 也有人认为是古人受“天圆地方”宇宙观念的影响。无论如何,自战 国晚期开始,一直到民国初年,方孔圆钱流通了 2000多年却是不 变的饵实。从这一点看,圆钱的方孔形制比圆孔的进步性便值得进 一步探索。方孔圆钱是我国历史上铸时最长、数量最多、流通范围 最广且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大的一种金属铸币,在中国乃 至世界铸币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方孔圆钱的形制从早到晚变化不大,一直保持着外体圆形而 中孔方形的特点。但在一些具体部位则有逐渐完善的现象,这是区 别、鉴定古钱时代的依据。如钱币包括外形、内孔、钱面、背面、钱 肉、外廓、内廓、边道、外缘、纹饰、文字、书体等许多内容,不同时代 均有所变化。

   钱面,系指钱币的正面,亦即铸有钱币重量、国号、年号及其它 主要文字的一面。钱背,即钱面的反面,又称之背、幕、缦等。背有 两大类,一类平素无纹饰、文字,通称素背。另有光背、空背、平背、 光幕等异称。另一类背有文字、纹饰或图案。

   钱肉,指钱币的本体,一称为“肉璧' 肉有薄、厚之分。薄肉系 指钱体较为轻薄,亦称薄片。厚肉系指钱体较为厚重,亦称厚片。一 般来说,法定铸币足重合制者厚重一些,而私铸品或货币贬值时的 铸币较为轻薄恶劣。

   钱廓,一称钱郭,系指钱币周边或穿边上突起部分。钱币周边 的突出周缘称作郭,或称外边、周郭、轮郭等;内穿周边衮出部分称 为内郭,或称好郭、穿郭、孔郭。郭还有面郭、背郭之分。钱面外郭 则有宽、窄的区别;宽郭者称为阔缘或阔边,一般在3毫米以上;窄 郭者称为狭缘或狭边,一般在0.5毫米至1.5毫米。外郭有磨棱形 或多道者,称为花边或花缘。钱面内郭有双重郭边者,称为重好郭、 重函。钱背外郭有双重郭边者,称为双郭、重轮、重棱、重外郭。外 郭周缘的平面叫边缘或外缘,与边缘平面垂直的外郭侧面叫作边道或缘边,即把钱竖起可以滚动的部分。钱币内外郭之间的部分被 称作地张。钱之有内、外郭,是造币技术积累提高的结果。但在不 同区域,出现的时间先后不同。在东方地区,早在战国时的齐国園 钱“嗌化”、“瞄四化”、“嗌六化”以及燕国的“一化”钱面上已有内 郭、外郭之制,但影响甚微,昙花一现。由于秦国铸钱尚无此制,所 以秦统一中国、通行半两钱以后,钱币正面上仍然无内、外郭。汉 初行四铢半两时,一些钱边上才有了微微突起的一道周郭。汉武帝 行五铢钱制,进一步完善周郭技术,使钱币有外郭的形制稳定下 来。至于钱内郭,王莽的“六泉”及“货泉”、“布泉”上的内郭是方孔 圆钱中最早的。以后三国时的东吴,蜀国铸币也多内郭者。钱面内 郭的完善过程直到唐代始告结束,从此直到淸代,钱面一直有内外 郭形制。这对保护钱体、文字以及防止磨钱取熔起到了重要作用。

   钱穿,指钱币中间的空孔部位。钱币界多称之为好,俗谓“钱 眼”。又有许多别称,如穿孔、内穿、方函、函孔、串孔、好孔、钱串、肉 串等。钱穿有好之名,原借用玉璧的叫法,《周礼》载,好大于肉谓 之环,好小于肉谓之璧。这里的好就是玉璧的穿孔,而肉就是璧之 本体。钱穿多为正四方形,钱币因方穿而四等分,按順时针方向自 上而下依次可称之为穿上、穿右、穿下、穿左。当一枚钱币平放时, 面对钱币即可划分,早期方孔圆钱文字多二、三字,二字者常分布 于穿右、左,如五铢即是,称为横读。晚期纪年钱币面文多为四字, 多为上、右、下、左顺序排列,称为旋读。如果年号在穿上、下位置, 则为上、下、右、左顺序,称为直读或顺读、对读。钱穿因有大小及方 形与不规则形之分,又各有不同的叫法。如方形穿,穿边阔大而形 成大穿孔者,称作广穿或广串;多指小平钱穿边接近1厘米长的钱 币。因穿边狭小而形成的小穿孔,称为狭穿或狭串。穿边长度常在 0^ 5厘米以下,介于0,5至1 9厘米长的小平钱穿边则为正常。除 方穿以外,钱穿还有一些其它形状,它们的产生,或是因错范,加凿 等技术失误造成的。有的还是古代造币工匠的刻意求新、精心设计的特有标识。如满穿,通常指钱币穿孔未凿通者。花穿,系指钱之 内郭重印,其穿孔成不规则四方形者。这两种均是工艺不高的结 果。又如弧边穿,穿边向外弧出,形成近圆的方形穿。决文穿,穿边 向内弧进,向四角穿出,弧线相背交接,形成四角为锐角的穿孔。八 角棱花穿,在内郭四边上叠压出四个小角,形成形制别致的花穿。 过去称为龟甲穿,又称“四缺穿”。这三种穿数童众多,形制规矩,显 然是用错范等原因所解释不通的,它是钱币设计的组成部分。

   在唐 代之前,铸造钱币多用范铸法,加之钱币正面多无内郭,所以钱穿 的广、狭并不明显,钱穿形状也很少不规则者。汉代仅王莽钱币面 有内郭,而中国最早的八角棱花穿也出于莽钱的“货泉”之上,显然 不是偶然的巧合。唐代之后,铸钱采用母钱铸造,钱穿的大小与形 状也变得多彩多样。宋代铸宋元通宝,行铜、铁两质。其铁钱之铸, 采用铜质母钱翻铸,世称铁母。钱穿比一般铜钱为大,因名“广穿宋 元通宝”。从此,钱穿广、狭成为判断钱币性质及珍稀程度的一种标 志。至于钱穿形状,也是在唐宋时期,最为复杂多样,表明造币技术 在从范铸法向母钱翻砂法的过程中,曾经历了曲折的路程。

   钱径与孔径,钱币直径即为钱径。同类同币值的钱径,因铸时、 地、局之不同,各有异同。通常把同局(监)铸造的同币值而直径大 ―些的钱,称为大样或大型;而把直径稍小一些的钱称为小样或小 型。这是铸造时的两种版别,除大小外,其币值及形制特点完全相 同。它与不同币值的同类钱币截然有别。钱孔径指的是钱穿四角 两两相对斜角的对角线的长度,方形穿对角线的长度最长。有人往 往把穿边的一边长视为孔径,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钱文,指钱币上铸出或刻出的文字,可分成面文、背文、重文、 传形几种。面文是钱币的正面文字,它在钱文中占绝大多数,而且 能反映钱币的基本性质。背文是钱币背面上的文字,它是钱币形态 发展进步的结果,战国时始见。在方孔圆钱中,汉五铢钱背上出现 的镌刻与铸造的文字,是比较早的背文。三国时蜀国铸“犍为五 铢”,五铢钱背加铸“为”字,代表由犍为郡所铸,是圆钱中最早的纪 地背文。唐代以后,背文的使用更加频繁,纪地、纪年、纪值、纪局、 纪监、纪数,在完善钱币形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重文是因钱范错 动移位造成的结果,又称复文、复书,其特征是钱文双重。传形的文 字为反书书体,文字的位置或上下颠倒,或左右对置。由于钱币铸 范的钱形腔为反书文字,铸出的钱币文才会是正书文体。而传形产 生则是因为刻范时误将文字刻成正书体,铸成后遂为反书传形。还 有一种情况是刻范文字虽为反书,但文字位置颠倒,也成传形。早 期圆钱如秦汉半两、汉六朝五铢钱较多传形者,反映当时铸钱工艺 的水平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汉四铢半两与有郭半两均有正书传形, 其半两为左右顺序。如果按汉人自右而左写法顺序,则为“两半”。 又如五铢钱之反书传形,其位置虽也为左右顒序,但因“铢”字由左 右两部分组成,与“半两”均为单体结构不同,因而钱文之铢字不是 正常的左右结构,而变成穿右的“鼬”右左反书9此外,钱文中还有 逆背现象。逆背是指钱币背文或图案被铸颠倒者,又称倒置、倒列。 如唐代会昌开元通宝背文中,就有倒“洪”字钱。钱币文字虽极为复 杂,其中也有可寻规律。比如宝文,多指各种铸有宝字的钱币,包括 通宝、元宝、重宝、泉宝等等。宝字入钱,始于唐代,盛于宋至淸末。

    由此可知宝文钱主要是一种纪年钱币,代表着比较先进的货币形 态。又如钱文族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字在 钱币上有了反映,在边远区域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也曾发行本民 族文字的钱币,甚至在元、淸两朝,少数民族还曾建立了全国政权, 其蒙、满文字铸币流通全国。早在汉至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便出 现了一种龟兹文与汉文合体的“龟兹五铢”。后来到五代北宋时,西 夏国又铸造了西夏文钱,辽国铸行了契丹文钱。元代则有八思巴文 钱和蒙古文钱,其它还有满文钱、回文钱、藏文钱等。从总的情况来 看,大多是唐代以后的少数民族文字。了解了这些特点,对鉴定古 钱币的时代是会有帮助的。

   钱币文字的种类很多。从书法的分类看,包括的书法也比较 多,其中有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仿宋体、瘦金体、行书、草书等。 不同时代的书法风格都有,先后演变继承的轨迹十分明显,书艺纷 呈,百花齐放,是研究中国古文字演变与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如 战国时的六国文字,多数已失传,尚存的战国钱文弥足珍贵。又如 钱文篆书体,始于战国,延至宋代,发展变化,体势不一。先秦以前 为大篆,秦时为小篆。王莽时用悬针篆,南朝刘宋易为韭叶篆,均以 篆体形如针、叶而名,纤细秀美,坚劲匀称。宋代则出现九叠篆;金 代党怀英用玉筋篆入钱文,线条丰满丰润。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不同 时期风格的篆书钱文。钱文隶书体,由小篆发展而来,早在西汉“四 铢半两”钱上,笔划已由圆折转为方折,初见隶书端倪了,表明汉字 发展有一重要转变。在汉代,民间流行隶书,但在大量流通的官方 五铢钱上则为篆书,显示出钱币文化一旦形成之后有一定的滞后 性,直到三国蜀国铸“直百五铢”,“直百”二字的隶书方才正式登上 钱币历史舞台。到唐代铸“八分书”开元通宝,隶意更浓,一直延续 到南宋时期。钱文真书体,也即用楷书体书写钱文,始于汉末,盛行 于魏晋南北朝。它由隶书发展而来,笔划平直,字体方正,便于辨 别,常为人们书于钱文。唐宋以后,大置钱币均用楷体。南宋淳熙 年间以后,楷书体成为钱币书体主流。所谓仿宋体,实则也就是楷 书体之一种。

   钱文草书体,始于宋太宗亲书草书“淳化元宝”,指文 字笔法放纵潇洒、神采飘逸,犹如行云流水的快速书体。这种钱文 书体为宋代钱币所独有,增加了钱币的艺术性,具有很高的艺术欣 赏价值。而且这种由皇帝亲自书写钱文的钱币,又被称作“御书 钱”,书写的书体包括真、行、草多种,还被统称为“御笔体”或“御书 体”。钱币行书体,系由宋太宗所创。行书是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 的一种书体,其书法特点是文字比揩书简化而比草书细致。行书体 钱币也为宋代钱币所独有。钱文瘦金体,是宋徽宗的发明。宋徽宗 在政治上虽无足论道,却在书画艺术上有推动之功。他在书法上创造了别具一格、铁画银钩的瘦金体书法,并书写了“大观通宝”、“政 和通宝”、“崇宁通宝”钱文,在钱币史上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书法真 迹。以上这些书体,多是按书法分类,还有按名人书法分类者。唐 宋时,一些大书法家纷纷为钱币书写钱文,如南唐书法家徐铉为 “唐国通宝”、“开元通宝”书丹、金代党怀英为“泰和重宝”书文等。 宋代则有东坡体与司马光体两种钱文。东坡体指宋代书法家、文学 家苏轼为“元丰通宝”书写的隶书钱和“元祐通宝”行书钱^因苏轼 别号东坡,遂名“东坡体钱”。司马光为北京著名政治家、史学家,相 传他在任宰臣之时,曾书行书体“元祐通宝”,故名司马光体。

   钱币纹饰,在钱币正、背面铸出的代表某种特定含义的日、月、 星、鸟、马、轮道、钱条纹饰或图案的统一称谓。钱纹在不破坏钱体 的前提下,增加暗记标识,对于加强钱币的装饰与艺术性,完善钱 币功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有因于此,圆钱从秦汉开始,便 出现了诸多纹样。如柱纹,在钱体表面铸出的突起状圆点(一称星点)纹饰。始见于汉初半两之上,汉五铢时更加多见。有一点、二点、 四点,称作单柱、双柱、四柱等。除少数圆点可能为铸造流铜所致, 多数为铸钱工匠特意留下的暗记标志,或为区别铸时、铸炉、铸工 之用9柱状纹饰,后代改称星纹,开元通宝上甚为常见。唐代星纹 有实心圆点与空心圆圈两类,圆圈者也被叫做日纹,因其形似太阳光圈而名。星纹是历代钱币上最常见的纹样之一,也是历时最长的 一种纹样。不少学者认为,这与古代人的天体宇宙观有着相当密切 的联系。月纹,始见于西汉晚期,系指铸于钱背上的斜直短线或短 弧状凸起线,因多数月纹如同弯弓月牙形而得名,钱上铸月纹,唐 宋笔记中多以为是文德皇后或杨贵妃在观进呈“开元通宝”腊样 时,用手指掐成的痕迹。铸工因不敢抹平其痕,遂铸出了背有月纹 的开元钱。其实此仅传说而已,不足为据。早在开元钱之前,月纹 就已出现,更何况开元钱版式极多,仅不同的月纹位置便有几十 种皇后、贵妃何来此雅兴一一掐出不同指甲痕?再从月纹影响到宋、明、清来看,可知此为古代铸工留下的暗记无疑。钱背月纹的位 置不同,形状不同,各有专门称谓。如月纹圆弧向上、弧背在下者叫 仰月;否则叫俯月或偃月;斜直于穿左、右者称斜月;星纹与仰月相 结合位于月弓中者叫孕月;根据穿边位置另可各冠以穿上仰月、穿 下俯月、斜月或竖月等等。四粟纹,指钱背穿口四角有粟米状凸起 物,为地张不干净造成,反映铸造工艺不完善。四决纹,在钱币面、 背穿郭四角向四方外伸的斜直短线,特征是短线仅从四角外延,较 短,形似尖针。四角皆有外延短线者为四决,一角或二角有短线,称 作单决、双决。决纹始见于莽钱货泉之上,南北朝时已少见。

   四出纹,因钱背方孔穿郭角有四条斜直线与外郭相接而得名,特征是四 出斜直线将钱的地张四等分。旧志以为钱币有“四出纹”最早的资 料是东汉灵帝中平三年所铸的“五铢”,史称“四出五铢”,又有“角 钱”之名,钱背穿角各有一条斜向直线抵接外郭。这种纹样颁行之 时,曾引出“天子下堂,四散而走”的民谣,反映钱币纹样的增加、形 制的变化会引起民间猜测以至惊慌失措。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 证明四出纹早在王莽改革币制时就已出现了。莽钱之一的“大泉五 十”钱背上已有标准的四出纹饰,人称“四出大泉”。

   这一发现,将传 统的四出纹观点提前了 170多年。重轮纹,指钱币有双重外郭,其 中内里轮郭较窄。云朵纹,钱背铸有云朵、卷云图案,唐代乾元重 宝、会昌开元钱上均有之。飞鸟纹,钱背铸有飞鸟图案。奔马纹,明 代崇祯通宝钱背穿下铸有奔马图像,俗称“跑马崇祯”,纹饰因此得 名。水波纹,汉代至南北朝钱上,常见铸造或镌刻的水波纹饰,具有 浓厚的装饰意味。八宝纹,太平天国大花钱上铸有八件吉祥宝物的 图案,包括宝盖、法轮、金鱼、宝盘、妙莲、宝瓶、盘肠、法鑼等,系借 用瓷器八宝装饰图案而入钱币纹饰,极为富丽繁华。龙凤纹,太平 天国大花钱面郭边上铸有二龙抢珠,背面有双凤图案,是一种开炉 性质或用于賜赏性质的纪念币。钱币纹样,流通正用品上较为简 单明了,而众多具有纪念、吉祥、避灾、八卦性质的非流通钱形金属制品上,其纹饰则极为繁杂、众多,鉴于已超出本书论及的范围,因 此略而不述。


 

相关阅读

纸币收藏
纸币收藏
企业新闻| 在线留言| 在线反馈|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 产品支持: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金币总公司 | 中国集邮总公司 | 中华集邮联合会
  •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17063号-4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23号邮币卡市场 电话:15210093958 QQ:1641661717
  • 版权所有:百分钱币收藏网  2008-2023
  • 声明:网登载内容来自报纸、网络、新闻等等,文章及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投资偏向,投资须谨慎。